导 航

版权所有:江苏凯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     营业执照
苏ICP备14027190号-1        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 扬州

静压桩施工工艺

发布时间:
2016-05-31 18:40
浏览量:
 1.施工工艺流程和沉桩线路的确定
    静压管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为:测量定位→桩机就位→复核桩位→吊桩插桩→桩身对中调直→静压沉桩→接桩→再静压沉桩→送桩→终止压桩→桩质量检验→切割桩头→填充管桩内的细石混凝土。
     一般情况下,桩机的压桩力应以単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1.2~1.5倍取值,桩机的压力仪表按规定送检,以确保夹桩及压力控制准确,送桩杆的长度根据压桩机和送桩长度确定,应考虑施工中有超深送桩,一搬按理论送桩长度加3m送桩。
    压同一根(节)桩时应连续进行,侍压力表读数达到预先规定值后,便可停止压桩。
    在预应力桩基施工时,随着入桩段数的增多,各层地质构造土体密度随之增大,土体与桩身表面间的摩擦阻力相应增大,压桩所需的压入力也在増大。为使压桩中各桩的压力阻力基本接近,压桩线路应选择单向行进,不能由两侧向中间进行。防止挤土效应使得土体向外自由扩张,地基土上移导致地表升高以及部分桩身倾斜,从而确保群桩的工作性能基本均匀并符合设计值。
2.静压管桩的施工要点
  (1)测放桩位。
   根据建筑物红线点和设计桩位平面图,先在轴线点及利于保护的建筑物轴线延伸点施工,然后在轴线点上依次测放各点,根据建筑物与结构桩位图逐位校核,组织专人用全站仪对每个桩位点进行跟踪校核。
   (2)桩机就位。
   桩机就位后先复核桩位,并确保下部无障碍物后拔出送桩器,再利用引桩对桩位重新定位后方可进行吊桩施工。
   (3)吊桩落位。
    桩机大致就位后,用吊车将下桩吊起、送入夹持器的孔中,使桩尖对准桩位,然后调平桩机,双向调整桩身的垂直度,预制桩身的垂直度偏差应小于l%、桩尖对位偏差小于20mm。 
   (4)桩机
    在桩机行进、打桩、成桩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偏离原定桩位,从而导致成桩的偏位。因此每次压机前用全站仪复核,使成桩的偏位尽可能减小,桩中心位移容许偏差0.5%。当桩段落位及其调整垂直度符合要求后,方可进行压桩。开始压桩后,认真记录每节桩入土深度和相应的压力表读数,同时设专人观测吊线锤的变化情况,严格控制桩身倾斜度,一旦发现桩身有明显偏离趋势,必须立即停止施压,采取措施(填石块、木头等阻止桩位偏移) 后方可重新压桩,当施工达到设计规范的油压值后缓慢卸压。
    第一节管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0.5%桩长,并用经纬仪校正,保证桩入土时垂直,必要时拔出重插;在桩机上悬挂一吊有重锤的绳线,开机员以此为准控制一个方向的垂直度,在垂直于桩与此绳连接线的地方(即另一正交方向)另设一吊重锤的绳线(视线要通透),以这两条线来控制桩的垂直度,当桩在两个方向罪都垂直的情况下方可压桩,而且在压桩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桩身垂直度。
    (5)接桩。
    当桩需接长时,接头个数不宜超过3个,尽量避免桩尖落在厚黏性土层中接桩。
    常用的接桩方式主要有焊接法、法兰螺栓连接法和硫黄胶泥锚接法。
    接桩前应保证上下两节桩的顺直,而且两桩桩心的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。管桩施工中主要采用焊接接桩法,当下桩段沉至地面附近时,起吊上桩段,调整上下节桩中心线重合,连接处吻合对齐后再焊接。在焊接前应该把两节桩的端头板用钢刷清理刷干净,直至坡口露出金属光泽,保证上节桩已经垂直后方能焊接,焊接时最好两个焊工同时进行,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 4~6点,焊接层数不少于两层,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再焊外一层,每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,保证焊缝连续饱满,自然冷却8~10min(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完即压),防止高温的焊缝遇水变脆而坡压坏。焊接时应对称连续施工,焊缝要饱满连续,无虚焊、漏焊和夹渣现象。
   (6)送桩。
    利用送桩器将桩顶送至设计标高,送桩器中心线要与桩身中心线吻合一致。
   (7)压桩终止条件。
    正式压桩前,根据不同的桩机需分别对不同的桩型进行试压桩,确定压桩的终压技术参数为:以压桩力为主要控制指标,有效桩长为参考参数。根据桩机类型,终压分持荷复压和非持荷复压,终压值一般由设计确定:①大于21m的桩以桩长控制;②对于14~21m长的桩,密实砂土持力层时,应以终压力达1.8~2倍的设计荷载为终压控制条件,稳压不少于3次,每次1min;③对于长度小于14m的桩与黏土持力层,应以终压力为终压控制条件,宜连续多次复压,特别是桩长小于8m的桩,连续复压的次数应适当增加。
    当油压随达到设计要求,而桩长小于设计桩长时,将终压值提高1级后再压,方可终止施工;当桩长已满足设计要求,而油压值未达到控制值时,须继续送桩,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(若送桩深度超过1.5m还未能达到终压值时,则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,以便作出相应的调整。